全球43亿IPv4地址正式耗尽,IPv6才是物联网的菜

全球43亿IPv4地址正式耗尽,IPv6才是物联网的菜

来源:鲜枣课堂、财经杂志、CSDN

物联网智库 整理发布

导  读

负责英国、欧洲、中东和部分亚洲地区互联网资源分配的欧洲网络协调中心(RIPE NCC)昨日宣布,其已从可用地址池中完成了最后IPv4地址的分配,这意味全球所有43亿个IPv4地址已经全部分配完毕,同时意味着将再无更多的IPv4地址可以分配给网络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和其他大型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商。

在互联网得到普及的3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终于还是等来了IPv4地址油尽灯枯的这一天。

 

负责英国、欧洲、中东和部分亚洲地区互联网资源分配的欧洲网络协调中心(RIPE NCC)昨日宣布,其已从可用地址池中完成了最后IPv4地址的分配,这意味全球所有43亿个IPv4地址已经全部分配完毕,同时意味着将再无更多的IPv4地址可以分配给网络服务提供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和其他大型网络基础设施提供商。

 

以下为Nikolas Pediaditis所发布的邮件及翻译:

全球43亿IPv4地址正式耗尽,IPv6才是物联网的菜

亲爱的同事们,

今天,2019年11月25日 东一区 15.35,我们从可用地址池中将最后剩余的地址进行了最终的/22 IPv4分配,我们已经用尽了所有IPv4地址。

 

我们的宣布并不会使网络运营商们感到意外——长久以来,RIPE社区早已预料并计划到IPv4地址终将耗尽。事实上,正是由于社区对这些资源尽职尽责的管理,才使我们能够在2012年达到最后的 /8 后,向我们所服务的区域内的数以千计的新网络提供 /22 分配。

IPv4地址加速枯竭

在互联网中,每一台符合进网规则的计算机都有且只有一个IP地址,它就像我们的个人身份证一样,具有唯一性。IPv4即网际协议版本4(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4,IPv4),可以将其理解为联网计算机的“第四代身份证”,是互联网的核心,也是迄今为止使用最为广泛的网际协议版本。

 

起初,设计互联网的目的是为了给美国军方使用,而IPv4地址一共有2的32次方,也就是大约42.9亿个,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设计,IPv4地址的数量可谓绰绰有余。不过,互联网在之后的30年中所呈现出的爆炸式增长,彻底颠覆了这一原始目标。

 

特别是在千禧年之后,互联网用户急速增长,越来越多的用户开始连接入网;更多的智能设备,如笔记本电脑、计算机、掌上电脑、智能手机等得到大范围普及,而面临当下滚滚而来的物联网时代,要接入其中的物联网设备就更是数不胜数了。这些现象不仅直接导致对IPv4地址的需求大大增加,同时也意味着IPv4地址正在加速枯竭。

 

早在上世纪80年代,相关研究员就已经察觉到IPv4消耗速度要远快于预期水平,并且很快得到了验证。2011年2月3日,全球IP地址分配机构(INAN)宣布将其最后的468万个IP地址平均分配给全球5个地区的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并宣布此后将再无可分配IPv4地址。“互联网之父”Vin·Cerf甚至在2011年1月24日曾预见性的表示过,全球IP地址将在几周内用尽。

 

到2012年,顶级地址实际上已耗尽,所有IPv4地址空间已分配给五大区域互联网注册机构:非洲网络信息中心 (AFRINIC)针对非洲;北美网络信息中心(ARIN)针对南极洲、加拿大、部分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APNIC)针对东亚、大洋洲、南亚和东南亚;拉丁美洲网络信息中心(LACNIC)针对加勒比海的大部分地区和整个拉丁美洲;欧洲网络信息中心(RIPE NCC)针对欧洲、中亚、俄罗斯和西亚。此后不久,区域性地址池也逐渐“见底”。

 

直至昨日,Nikolas Pediaditis所发布的邮件相当于宣布,全球IPv4地址正式耗尽,IPv4即将退出历史舞台。

 

IPv4后传

IPv4最大的问题在于地址池资源不足以顺应物联网时代的到来,从理论上讲,IPv4地址池耗尽,就意味着以后再也不能将任何新的IPv4设备添加到Internet当中。

 

然而,实际上在2011年IANA IPv4地址完全用尽之时,IPv6仍在初步部署时期。换言之,在这一段空白期内不仅需要加速推动IPv6广泛部署,还需要针对过渡期内的问题进行探讨。

 

当然,实际过程中变相缓解此问题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网络服务提供商可以重用和回收未使用的IPv4地址;也可以用网络地址转换(NAT)的方法,在网络服务提供商路由器后私下使用相同的IP地址。

 

特别是后者,此方法在国内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在过去30年的互联网进程中,美国利用先发优势,在根服务器治理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根域名服务器是架构因特网所必须的基础设施。就像万丈高楼平地起,根域名服务器就是这座大厦的根基。而IPv4全球根服务器部署被限制在13台,唯一主根服务器部署在美国,剩下12台辅根服务器中有9台在美国,2台在欧洲,1台在日本。

 

国内互联网起步较晚,这使得国内在IPv4地址分配总量和人均量上处于不利地位。但是,国内互联网发展速度却得益于ICT技术的发展,得到迅猛的发展,在这种“供需不平衡”的背景下,国内不得不被迫使用网络地址转换技术。它就像在一个公网下接入了很多私网,当与外界连接时,大家就又披上了公网的“马甲”,这样一来,一个公网地址下可以提供给数十甚至数百个计算机使用。

 

全球43亿IPv4地址正式耗尽,IPv6才是物联网的菜

不过这也导致了国内网络结构复杂,延迟较高,设备成本较大等多种问题,严重拖累了国内互联网发展的脚步。因此,稳步向IPv6推进成为当下重中之重。

 

IPv6迈开大步向前冲

IPv6迈开大步向前冲是必然的选择,早在1990年,互联网工程任务小组(IETF)就已经开始规划IPv4以后的下一代协议了。他们在1994年于多伦多举办的IETF会议中正式提出互联网协议第6版(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IPv6)发展计划,并于1998年12月正式推出。

 

IPv6就是IPv4的下一代网际协议版本,即互联网标准规范RFC2460。它的主要作用在于能缓解当下IPv4所不能够解决的地质资源问题。相比IPv4,IPv6的地址池数量为2的128次方,足以给地球上每颗沙子都分配一个IP!

 

IPv6地址数量上的优势能够更好的服务于物联网,为5G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众所周知,物联网是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即便不至于夸张到每颗沙子都需要IP地址实现联网,产业互联网、工业互联网所需要的地址需求也是非常大的。根据预测数据显示,到2025年物联网连接数将超过270亿,如此庞大的数量对IPv6的迫切需求就可想而知了。

 

除弥补IPv4地址数量问题之外,物联网带来的安全隐患、数据速度问题、移动相应问题、信息溯源问题等等也将暴露。在支持物联网节点移动性方面。物联网应用中,传感器可能会密集的部署于一个移动物体上,比如在自动驾驶中、地铁运行监控中。而IPv6的数据流量则可以直接发送到移动节点,通信完全在传感器和数据采集的设备之间直接进行,使网络资源消耗的压力大大下降。

 

在物联网安全方面。IPv6可以大幅提升网络安全性,IPv6地址之间传输数据往往经过加密,信息很难甚至可以避免被轻易窃听和劫持。而在国家安全方面,2017年11月28日,国家工程中心牵头发起了“雪人计划”,在全球完成的25台IPv6 DNS根服务器架设中,中国部署了其中的4台,包括1台主根服务器和3台辅根服务器,从根本上解决了外部断网之后,国家互联网瘫痪的安全隐患。

 

近两年,国家在IPv6的推进方面也加快了速度,2017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推进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规模化部署行动计划》;2018年5月,工信部也发布了关于贯彻落实《推进IPv6规模部署行动计划》的通知。

 

后者(《通知》)在2017年的基础上,提出了更加深入的目标和指标,其目标主要有三,其一是获得IPv6地址的LTE终端比例达到90%,获得IPv6地址的固定宽带终端比例达到40%;其二是LTE网络IPv6活跃连接数达到8亿。其中,中国移动达到4.8亿,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达到1.6亿;其三是完成全部13个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北京、上海、广州、郑州、成都、武汉、西安、沈阳、南京、重庆、杭州、贵阳·贵安、福州(前五城已在2018年完成直联点改造))IPv6改造。

 

不过,尽管我国在推进IPv6部署方面已经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与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的差距还很大,依然任重而道远。

全球43亿IPv4地址正式耗尽,IPv6才是物联网的菜

未来智能实验室是人工智能学家与科学院相关机构联合成立的人工智能,互联网和脑科学交叉研究机构。

未来智能实验室的主要工作包括:建立AI智能系统智商评测体系,开展世界人工智能智商评测;开展互联网(城市)云脑研究计划,构建互联网(城市)云脑技术和企业图谱,为提升企业,行业与城市的智能水平服务。

  如果您对实验室的研究感兴趣,欢迎加入未来智能实验室线上平台。扫描以下二维码或点击本文左下角“阅读原文”

全球43亿IPv4地址正式耗尽,IPv6才是物联网的菜

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推荐: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 ## 物联网的体系结构 ## 物联网是在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等网络通讯基础上,针对不同领域的需求,利用具有感知、通讯和计算的智能物体自动获取现实世界的信息,将这些对象互联,实现全面感知、可靠传输、智能处理,构建人与物、物与物互联的智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