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螳螂观察(ID:TanglangFin)
文 |隐南
随着今年7月天启星座14颗星的成功发射,这一低轨物联网星座提供数据运营的在轨业务卫星达到14颗,完成了第一阶段组网。天启星座计划在2022年底完成所有38颗卫星的组网。
天启星座中,有一颗卫星名为“平安一号”(天启08),由平安银行定制,国电高新研究院研制。天基物联网是平安“星云物联网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部署后,它将实现全球覆盖和南北纬18度至54度之间的实时覆盖。
图源:网络
“星云物联网计划”是物联网卫星辅助金融科技服务实体经济的探索。目前已应用于电力物联网、矿山水文监测、海洋牧场、智能集装箱、生态环境监测、森林防火、绿色矿山、智慧农业等场景。
平安并不是将卫星技术应用于金融服务的先例。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微众银行、电子商务银行这几年都有尝试,都选择了租用卫星。但他们更依赖供应商,地面终端价格昂贵,难以普及。
平安银行选择了“联合R&D+自建”的卫星来搭建自己的物联网中间平台。在摆脱对供应商依赖的同时,开发了百元级别的地面终端,让小微企业和个人客户都能用得起。
螳螂观察认为,“物联网+金融”将是金融业“脱实向虚”的重要一步。
“万物互联”为什么需要卫星?
卫星物联网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铱星、Globalstar、轨道通信等低轨道移动星座纷纷推出自己的物联网计划。但当时由于卫星发射成本高,地面物联网不发达,并未引发大规模商用。
近年来,随着商业航天领域的快速发展,可回收运载火箭和“一箭多星”等技术正在不断降低卫星发射成本,卫星发射数量开始井喷。根据欧洲航天局的统计,2020年发射的卫星数量是2019年的3倍,目前地球轨道上约有7200颗卫星。
螳螂观察显示,随着卫星发射成本的降低和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卫星已经成为“万物互联”的关键一环。目前物联网技术主要依靠基站等基础设施来完成区域覆盖,但这种连续覆盖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海岛、沙漠、海洋等人迹罕至的区域安装基站、铺设光纤线路难度大、成本高。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陆地蜂窝基站陆地覆盖率约为20%,海洋覆盖率约为5.8%。
图源:网络
卫星物联网通信技术可以突破地面基站无法覆盖造成的物联网覆盖限制。不受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影响,具有全天候服务能力。另外,相比卫星互联网,物联网连接的是人与物、物与物,主要追求的是“广链接”,所以对速度要求不高。根据卫星行业咨询公司NSR的预测,2022年将有1亿到2亿台物联网设备需要接入卫星。
图源:国电高科官网
面对巨大的网络需求,国际巨头纷纷布局。SpaceX在今年7月完成了对Swarm的收购。Swarm是一家通过微卫星提供物联网设备和连接解决方案的公司,可以补充SpaceX星链的物联网服务。此外,据NewSpace统计,全球已有亚马逊、微软等近百家公司部署了卫星物联网服务。
2017年以来,我国作为航天大国,先后通过中国航天科工的“云工程”和国电高科的“天启星座”布局卫星物联网领域。目前两个项目都已完成一期组网,预计2022年完成天启星座建设。中国平安2021中期报告显示,目前,星云物联网平台已实现接入超230万台物联网设备,服务超万家企业客户,支持融资超1100亿元。
为什么金融机构也布局卫星物联网?
01.了解企业的真实情况是一个痛点。
目前中小企业仍然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主要是银行无法深入了解供应链的真实生产经营情况,从而无法有效评估供应链中企业的资质。
为了更深入的了解企业,金融科技也在不断的被应用。目前,银行在供应链金融业务中的贷前数据采集和贷后风险管理主要是以大数据为基础,辅以AI、云计算和区块链,对企业的资产质量和经营情况进行评估。
然而,这些技术主要用于解决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和安全等问题。,并取决于企业的数字化程度。对于许多数字化程度较低的中小企业来说,数据来源主要来自人工采集、企业报表、行业和政府数据等。采集手段有限,数据造假和信息丢失难以避免。
物联网技术可以收集和监控实物资产的实时数据,但现有的物联网设备严重依赖地面光缆信号传输,导致应用场景有限。
2.数据来源更加丰富。
随着卫星物联网在银行业务场景的应用,企业资产的声、光、流、温都可以成为重要的数据信息。通过卫星和地面传感设备对企业资产进行监控和数据采集后,将生产经营数据和企业经营数据进行关联和交叉验证,让银行更好地了解企业资产和经营状况,进而匹配贷款额度和还款期限。
图源:网络
以畜牧业为例。牛羊作为牧场的核心资产,不可控因素很多,随时都有可能走失或者生病。通过安全星云物联网平台,银行可以为牧场的牛羊佩戴物联网传感设备,进行实时监控、数量统计、坐标定位、健康状况评估、发情检测、价值估算等。,使他们能够准确判断牧场的生产经营情况。物联网卫星发射的卫星信号可以作为光缆信号的补充,提高数据的准确性,进而有助于判断牧场的运行情况。
图源:网络
此时,牧场的价值稳定性大大提高,银行可以根据资产评估标准和风险控制模型,为牧场提供与购买和流动资产相关的贷款服务。这打破了过去生物资产不能作为合格抵押物的技术瓶颈,解决了规模养殖户、家庭农场、农业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缺乏合格抵押物的贷款难题。
此外,通过卫星物联网与其他金融技术的结合,银行可以有效评估农户农作物收成、矿山矿产储量、油井原油产量、新能源企业装机容量等客户资产。
3.帮助企业精准管理,有效防范风险。
银行在贷款后对企业的资产和经营进行监控的同时,企业本身也可以利用监控信息对自己的企业进行管理。在帮助企业改善经营状况的同时,也为银行降低了风险。
以种植业为例,目前农民主要使用无人机对大面积种植区域进行巡查和监控,很难对作物的产量、价值和长势进行准确的评估和测量。通过平安星云物联网平台,可以在手机上接收来自卫星的卫星图像,实时观察农作物的生长阶段。
图源:网络
同时,埋在种植土壤中的传感器还能实时收集土壤数据,分析土壤酸碱度和土壤质量,让农户第一时间知晓什么时候该换水、追肥、除虫。通过“天地一体”的监控方式,农户可以比以前更了解自己的农田,银行也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生长情况,进而分析出农户插秧、打药、追肥以及收割时期的不同资金需求。
图源:网络
04.特殊群体的户外保险
由于卫星物联网不依赖地面网络信号,对于户外旅行、探险科考、极地施工作业等特殊人群,很有可能出现在地面网络信号弱或者没有信号覆盖的偏远地区。
图源:网络
通过佩戴物联网设备,保险公司将会开通个人保险服务,监测人体各项健康指标的同时,卫星也会实时监控所处地区的天气状况。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将自动向附近救援队呼救,通过卫星定位,帮助救援队救援。
有了卫星的辅助,物联网金融的前景如何?
01.物联网产业的快速发展,带给物联网金融应用场景更多的想象空间
根据IoT Analytics的统计,2020年全球物联网设备连接数首次超过非物联网设备连接数达到126亿个,预计2025年将达到215亿个。此外,根据中国通信院的统计,截至2020年,中国物联网产业链规模突破1.7万亿元,十三五期间物联网总体产业规模保持20%的年均增长率。《螳螂观察》认为,受上游物联网模组成本降低,下游应用更加丰富,巨头投入增加等因素影响,使物联网产业链日趋成熟,常年保持高速增长。
资料来源:IoT Analytics
随着物联网产业链下游应用更加丰富,应用场景也更加多元,比如在智能家居、医疗健康、农业环境、工业应用、智慧城市、智能安防、共享经济、车载运输等领域都有细分的场景应用。
图源:网络
作为以数据为依托的金融业,哪里的数据源更丰富,有分析价值,哪里就会有更全面的金融服务,未来物联网将于其它金融科技更充分的融合,在制造业、农业、能源、城建、仓储物流、车联网、智慧医疗等场景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02.目前金融企业物联网技术应用占比较少
根据互联网金融协会2021年的调研数据显示,金融企业中,大数据、AI、云计算仍然是被主要应用的金融科技,而物联网应用只有9%。
资料来源:互联网金融协会
螳螂观察认为,目前,金融机构还是数据驱动。大数据AI和云计算技术的研发起步较早,发展相对成熟,应用场景较多。物联网主要应用在银行和保险公司,数量不占优势,应用场景相对较少。物联网技术能否成为未来主流金融科技,主要看应用生态卫星物联网和物联网产业能拓展到什么程度。
3.“脱实向虚”,服务实体经济,符合中国金融业的发展趋势。
目前,在我国的供应链体系中,一、二产业的企业是主体,其中中小企业占大多数,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中小微供应链企业因信息不透明、抗风险能力差、资金需求低等缺点,多年来一直受到银行的“歧视”。
面对金融、地产、互联网吸引大量资本流向“虚拟经济”的局面,高层不断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服务实体经济,从而惠及实体经济。“金融机构要坚守服务实体经济的职责”已经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图源:网络
随着我国卫星物联网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这项能有效解决供应链企业数据采集和资产监控痛点的技术,将会吸引更多的金融机构去深入了解实体企业,更好的为他们服务。
本文章来源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1、无限流量卡? 经常有人问我,你这有没有无限流量卡?你以为无限量就不限速?所谓无限流量只不过就是个噱头,总流量达到1G就限速或者直接断网。本以为几十块钱能熬游在流量之中,没想到一个大浪扑打过来,打得你措手不及。 2、超低资费? 遇到这样的宣传,直接可以无视。…